
岁岁重阳,金风送爽。在龙船塘瑶族乡的村寨间,重阳节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节日符号,成为融合瑶族民俗传统与现代文明的“敬老盛宴”。从白龙村的欢歌笑语到翁朗溪村的饺子香气,从志愿者的暖心服务到“好家风”的榜样传承,这片瑶乡大地上正书写着“尊老、敬老、爱老”的生动篇章。

一村一景:烟火气里的敬老答卷
龙船塘瑶族乡的重阳敬老从不是千篇一律的仪式,而是各村因地制宜的暖心实践。在白龙村,乡村两级工作人员与志愿者早早备好了茶水点心,村民自发组建的表演队轮番登场,悠扬的歌声与舒展的舞姿让老人们的掌声此起彼伏。这里的活动总有特别的仪式感——2023年的重阳,村里特意举办“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家庭”表彰,获奖代表分享的持家故事,让“孝老爱亲”的种子在听众心中扎根;到了2024年,社工站与志愿者又增添了免费洗脚、分发礼品的服务,100份贴心礼物与50余人次的细致照料,让老人的笑容里满是暖意。
红心村的重阳活动则满是“银发团圆”的温馨,更藏着守护老人的细心。村里提前两天便开始筹备,支起临时灶台、采购新鲜食材,只为让全村80岁以上的老人吃上一顿热热闹闹的团圆饭。活动当天,76位高龄老人在晚辈的搀扶下围坐圆桌,清水鱼、土鸡汤、梅菜扣肉、红烧牛肉等瑶乡特色菜肴热气腾腾,村干部逐一向老人递上筷子,轻声叮嘱“慢慢吃、多吃点”。开餐前,村“两委”先为每位老人送上大米、食用油与雨伞,接过物资的老人们紧紧攥着,连声道:“你们想得太周到了!”随后,驻村民警与村干部还专门加入了预防电信诈骗宣传环节,用方言讲解“冒充子女借钱”“虚假保健品推销”等常见骗局,现场发放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还手把手教老人识别诈骗电话特征,“陌生号码说您中奖,千万别点链接;有人要您转钱,先给子女打个电话问问”,通俗易懂的叮嘱让老人们频频点头,85岁的向奶奶笑着说:“这下心里有底了,再也不怕上当啦!”饭后的节目表演更让现场气氛升温,村里的文艺爱好者们带来了瑶族山歌、广场舞,70岁的杨大爷还主动上台拉二胡,台下老人跟着节拍拍手,眼角满是笑意。
相邻的光明村则选择用茶话会凝聚温情,老人们围坐一堂,抚今追昔的寒暄声与笑声交织成最动人的旋律;翁朗溪村的团圆饺子宴更是热闹,擀面杖敲击案板的节奏里,包裹着晚辈对长辈的敬意,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时,整个村寨都飘着幸福的味道。而龙船塘社区与黄家村的志愿者们,踩着晨露走进高龄、独居老人家中,送去米面粮油与节日问候,把关怀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
民俗为根:瑶乡敬老的文化密码
作为瑶族聚居地,龙船塘瑶族乡的重阳敬老深深镌刻着民族文化的印记。虽未像桂西北瑶族山村那样明确举办“补粮节”,但当地的敬老实践中,处处可见瑶族“尊老为大”的传统基因——正如瑶族古俗中“宴席让长者先动筷、新衣先给老人穿”的礼仪,乡内各村的活动皆以老人的需求为核心,从表演曲目选择到餐食准备,无不透着细致考量。
这种文化传承更延伸到精神层面。在瑶族传统观念里,重阳节不仅是敬老日,更是传递亲情的纽带。龙船塘瑶族乡的志愿者入户服务、子女陪伴过节等场景,正是这种传统的现代延续——当在外务工的年轻人特意赶回家陪老人吃顿饺子,当志愿者为独居老人理发洗衣时,传承的不仅是关爱,更是“百善孝为先”的民族美德。
新风尚里:敬老成为瑶乡底色
如今的龙船塘瑶族乡,重阳敬老已从“节日行动”变成“日常风景”。乡民政社工站常年牵头开展关爱活动,寒冬里的保暖物资、节日中的贴心探访、日常的健康问询,让老人随时能感受到关怀;“清廉家庭”评比与“廉润人心”座谈会的加入,更让敬老与守德相结合,形成“以孝为荣、以清为美”的新风尚。
乡党委、政府的持续发力让这份温情更有底气。通过完善养老服务设施、搭建“老有所乐”平台,乡里正逐步实现“让老人安享晚年”的承诺。正如老人们常说的:“现在的重阳节不光热闹,更踏实,党和政府记着我们,年轻人想着我们,这日子比蜜甜。”
当夕阳为瑶乡的吊脚楼镀上金边,晚风中传来老人们的欢声笑语。龙船塘瑶族乡的重阳节,早已超越了一天的庆祝,成为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共生的缩影。在这里,每一份礼物、每一次陪伴、每一个笑容,都在诉说着:敬老,是瑶乡最美的风景。
审核:邱 曦 终审:蒋耀南
来源:龙船塘瑶族乡
作者:杨思梦(通讯员)
编辑:刘斯苑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