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月7日获悉,湖南省日前公布第十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洪江市洗马乡的“三奇”古亭一一“接龙亭”榜上有名。
据了解,接龙亭位于洪江市洗马乡古楼坪村,修建于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已有450多年历史。在古楼坪最大院落中、村小旁边的小溪上,有一座小凉亭,长不过十几米,屋脊宽不过五米,夏日里这里乘凉的人们挤得满满的,也是孩子们嬉耍玩乐的地方,这就是资水上游“第一亭”——接龙亭。
接龙亭虽小,却有与其它凉亭不同的地方:它有三“奇”,即3个神奇的传说!第一“奇”:洪水冲不垮。据洪江市文物部门考证,当地的老人们说,数百年以来、无论怎么凶猛的洪水,只要到了亭前,就低下了“头”。洪水中的木料、树木,一到亭前就乖乖地没入水中,听起来很神乎。可近期一件事,或可佐证这神奇。一九七九年,洗马潭地区遭百年未遇的山洪,沿溪及附近的岩背后、老树溪、文峰村的凉亭都被洪水卷走了,而那些凉亭桥面距河底都有十几米,但古楼坪的凉亭离溪底不超过三米,它却安然无恙。即便地势比它高的古楼坪十字街口都浸在水里,而街下接龙亭的桥面依然不湿。第二“奇”:亭桥相依。当你漫步凉亭,或在桥亭上小憩,会发现紧靠接龙亭的外侧,有一座同样古老的硕大原木桥。桥面由两根直径五十多厘米的杉树剖开铺成。既有亭,又修桥,岂非多此一举,咄咄怪事?据传,古楼坪是当地易氏始祖子彬公曾孙易廷芳的老家。易廷芳有六个儿子,第四个儿子易绍镜先后远迁到塘湾、深渡等地。或许是当初修亭时远在他乡的绍镜没有来得及回乡支援,住在古楼坪的几个兄弟开玩笑说,今后绍镜夫妇回古楼坪时,不准从凉亭上走。说者无意,话传到绍镜夫妇耳朵里,夫妇俩却不服输,愤愤不平地说:“鼓楼坪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不走凉亭我们同样能去!”易绍镜自幼练得一身功夫,夫人是辰溪人,也身体强壮,人高马大,气力远超常人,夫妇俩展开神力,一个晚上就运来两根硕大的杉木,在亭旁架了一座桥。之前走凉亭要爬几级阶梯,现在的木桥平坦又宽敞,特别是挑担的,省了几步上下码头,都乐意从桥上走。至今,桥亭相依,在凉亭的屋檐下,桥不被雨淋,又宽阔通畅。第三“奇”:仙人相助。说起这座接龙亭,至今在洗马潭街头还流传着一个离奇的故事。据说那年修造亭子时,正逢下大雨,地面湿滑,凉亭屋柱排扇用绳索扯拉,众人使尽了劲,排扇总竖不起来,忙乎了半天功夫,毫无进展,大家精疲力尽,回家吃中饭去了。这时有一叫化子,衣服褴褛,头发蓬乱,满脸污垢,在古楼坪街上乞讨,天性善良的鼓楼坪人,给了他一大碗饭吃。他吃完饭,走到街口,听大伙说今天遇到怪事了,桥亭排扇总竖立不起来,叫化子默默向修亭方向走去。突然间,但见乌云密布,天昏地暗,电闪雷鸣,风呼呼地狂刮,使人睁不开眼。大白天伸手不见五指,以为天要塌下来了。一袋烟的功夫,突然雨停风静,天色放晴。大家吃完饭准备赶紧施工,当走过十字街口,不由得愣住了,一个个目瞪口呆,只见一座跨溪大桥亭早已稳稳地矗立在平溪两岸,在雨后的阳光下放出光彩。大家喜不自禁,忙架木板盖瓦片,很快把亭子修好了。从此,这座古亭历经风雨几百年,仍然挺立在古楼坪村头,为来往客人歇息,村人避暑、聚会提供方便。“传说”中的“神奇”也许是古时人们美好心愿的一种反映。接龙亭在修亭时有没有“仙人”或外力相助已无从考究。但是,现在的接龙亭却是真真实实的存在,它的久远年代也经得起检验,还在见证历史。
来源:掌上怀化
作者:易达
编辑:蒋良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