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10月19日,应朝鲜政府请求,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战场,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当时,洪江市(原黔阳县)刚刚解放百废待兴,但是全市人民克服各种困难,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爱国运动,全力支援抗美援朝前线。
黔阳县一、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各次会议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纳入大会议程,在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上作出《关于加强抗美援朝增产节约的决议》。全县掀起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签订实施爱国公约,开展爱国增产运动,踊跃参军参战,进行爱国捐献的热潮。
1951年4月成立的黔阳县抗美援朝分会充分利用工农夜校、识字班、读报组、黑板报等各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同时动员和组织所有中小学教职员工和有能力的学生和社会青年担任报告员、宣传员,在城乡普遍地建立宣传网,开展宣传活动。
1951年4月,县委发出《关于参加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号召》,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全县 2000 多名青壮年,踊跃报名,要求参军上前线。
1951年 6 月,县政府全体干部向全县各级机关发出《为响应抗美援朝总会捐献武器,并以实际行动坚决响应祖国的号召》的倡议书。当时国民经济处于恢复时期, 干部实行供给制,每月只有 5 至 6 元钱(折合新币,下同)津贴,有的只有实物(大米)没有津贴。县长张茂林首先捐献 30 元,其他干部纷纷响应,将半年至一年的津贴,甚至全部积蓄都捐了出来。县政府干部田钟秀将母亲珍贵的遗物——金戒指和当时很贵重的手表也捐献出来。
安江店员工人189人,认捐1158元,原计划半年完成,后来只用2个多月就完成了;安江镇漂染业订立爱国增产公约,加班加点,实现每月多染布 40 疋,将增加的工资用于捐献;一区溪边村军属傅舒林,先捐了40元钱,后来又将卖了一头肥猪的38元钱全部捐出;四区原神场农民捐出皮棉 500 多公斤;三区沙湾农民主动捐献稻谷1.5万多公斤,籽棉500多公斤,现金1500元;不少农村妇女将打草鞋、织斗笠、卖米豆腐挣来的钱都捐献出来。1951年,全县人民共捐献14.96万元,相当于为志愿军捐献了一架当时最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
与此同时,县委和抗美援朝黔阳分会组织城乡和各行各业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订爱国公约,开展增产运动,用实际行动送交爱国粮。1951 年,虽然遭受大旱和严重的虫灾,但是全县当年的粮食总产量达到8946.5 万公斤,比 1950 年的 8012 万公斤增长 11.7%。棉花产区由 570 亩扩大到 2026 亩,每亩增产皮棉 10%。各地群众踊跃送交爱国粮。一区扶车乡劳动模范向子棋说:不但要在生产中当模范,在送爱国粮时也要当模范。早在秋征尚未发动,查田评产未到户前,他就一边收获稻谷,一边翻晒整理,把谷子晒干净,提前将上好的公粮谷子送到了安江粮库。四区托口乡在 10 月 1 日国庆节这一天,就送交爱国粮 5.1 万公斤。
当时现场出现了很多父送子,母送子,叔送侄子参军的动人事迹。当年全县就有300多名青年光荣应征入伍,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另有700 多名青年随军服役。
红岩乡菊花村志愿军烈士郭昌有1951年3月入朝作战,因作战英勇,多次立功受奖。1952年2月22日,作为班长的郭昌有带领全班坚守临津江东月牙山三五六高地。在敌军飞机大炮的轮番狂轰滥炸下,他带领全班战士两次击退敌人发起的冲锋,歼敌 20 余名。在敌人再次发起进攻时,阵地上只剩下郭昌有一人,他坚定沉着,端起机枪对准敌人扫射。在敌人再次反扑子弹已经打完的情况下,他双手拿着两枚冒烟的手榴弹冲向敌群,在爆炸声中与 6 名敌人同归于尽。战斗结束后,团政治部追认郭昌有为优秀团员,记一等功,他所在的班被命名为郭昌有英雄班。
在抗美援朝战场,像郭昌有这样为国捐躯,长眠在异国他乡的黔阳籍志愿军战士共有156人。他们的英名列入了《黔阳县革命烈士英名录》,载入《黔阳县志》,受到人民的崇敬和缅怀。
正是有无数像郭昌有这样不顾生死,奋勇杀敌的志愿军英雄,以及千千万万在后方全力支持抗美援朝战争的人民群众,我们取得了抗美援朝斗争的胜利,在政治上粉碎了美国强盗逻辑和一系列无理要求,迫使美帝国主义不得不签订停战协定,保卫了祖国的安全和独立,保障了我国国民经济恢复与建设事业工作的顺利进行,保卫了世界和平。
来源: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向静楠
编辑:肖焙丽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