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市新闻网讯 18年,6500多个日夜,他始终坚守“健康所系,生命所托”的神圣誓言,在临床第一线,以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以仁者爱人的高尚品质感动着每一位患者。他不仅是科室学术带头人,更是广大患者的贴心人。他,就是向红利,男,39岁,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洪江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重症医院副主任医师,怀化市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洪江市孕产妇专家组成员。
故乡是我的根
可以说,他是一个幸运儿。一毕业他就被分配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先进的医疗设备,优秀的指导老师,坚强的合作团队,科学的管理模式,短短九年时间,让他从一个普通的医生成为蛇口市人民医院的主治医生。
发达城市的良好待遇,也让这位普通医生在繁华城市有了自己的住房,有了老婆,有了孩子。远在他方的游子,带着全家来到生他养他的洪江这块热土过春节,在欢乐祥和的热闹气氛中,他亲眼目睹了洪江市医疗专业人才的匮乏,萌发了为家乡百姓做点善事的念头。
回到蛇口,他耐心细致地给妻子讲道理,做工作,在劝动妻子的前提下,他把自己的想法向医院领导进行了阐明。领导苦口婆心的劝道:深圳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发展地,在这里一两年就能达到的高度,而在你们那不发达的山区,十年八年也难望其背。
向红利眼睛红红的说:我目睹了家乡父老乡亲在贫瘠的土地上耕耘,缺医少药,就因为一场不大不小的病,而将一生积蓄用尽,倾家荡产,我于心不忍,因为那里是我的根。院领导看到这位很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小伙子去意已决,很为惋惜地说:蛇口人民医院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欢迎你随时回到娘家。
2008年,向红利卖掉了房子,拉着两个简单的箱子,带着老婆孩子,放弃了优越的条件,高额的待遇,离开了掘金之地深圳,来到了洪江市人民医院。
知不足而奋起
向红利来到洪江市人民医院,一直从事内科工作。2013年,伴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为提高危重病人的救治水平,医院决定成立ICU科,并任命他担任副主任,主持ICU工作。
记得开科第3天,随时急诊科医生急促的脚步声和呼叫声,一位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出血的患者,被送入ICU抢救治疗。转来时,病人已经奄奄一息,呼吸极微弱,口唇及四肢发绀明显,病人口鼻都被鲜血堵塞,血压下降、心率极快,呼吸衰竭、低血容量性休克,情况十分危急。气管插管、上呼吸机、纤支镜清理积血及呼吸道分泌物、中心静脉置管、补速补液、止血、备血,身为科室主心骨的他,镇定的下达一项项抢救医嘱,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转危为安,第二日,患者神志逐渐清楚,睁开双眼,顺利拔除了气管插管,重新见到了明媚的阳光,病人在生死线走了一回。
重任在肩,他感触最深的是原有的医学知识远远不够用了,重症医学不仅是一门世界范围的新兴学科,而且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为重症患者提供衰竭器官的功能支持,对于提高本市急危重症抢救能力起到关键性作用,也是重症病人生死边缘的最后一道屏障,作为医院中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心,这里更像是一片变幻莫测、深不见底的海。”
知不足而奋起。已是在心内科熟悉工作10余年的他,在新的岗位上,又拿出当年上学的劲头,再次投入到刻苦的学习当中。在上级医院进修的一年来,基本上吃住都在科室,努力的学习各项新的技术,受到上级医院老师多次好评。回院后他结合 ICU的优势和特色,带全科医护人员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及能力的培养,在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领专业技术的同时,更注重科室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使科室真正成为医院中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心。
少花钱也能治好病
他十分重视科室整体业务素质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对下级医师在严格管理的同时,无私地进行传帮带,在科室开展业务讲座、查房指导、岗位成才、技术练兵等活动,促进年轻医护人员快速成长。坚持和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强化内部质量控制,把医疗质量保证体现在每一个病例中。
多年来,他领导的科室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医疗纠纷,也从未有因质量问题、服务问题导致投诉,医患和谐。他在医疗工作中心系百事姓,针对危重症患者治愈难度大,救治成功的不确定性、费用大给患者造成沉重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的实际,总是以积极的开导,耐心细致的讲解,增强患者及家属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千方百计为病人节省费用,针对每一位患者病情的不同,制定最佳效果、经济实用的治疗方案,让病人得到最大的实惠。他所领导的科室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性化,赢得了社会广泛好评和患者的充分信任。
2017年1月31日上午,一名49岁的患者因外伤后昏迷、呼吸困难3小时收入院。患者入院后予以吸氧、补液等处理,到达急诊时全身发绀,测SPO2 34%,立即转入我ICU气管插管并接呼吸机辅助呼吸,考虑患者跃倒在田间里,存在大量染污物误吸入肺,给予患者反复在纤维支气管镜下行双侧肺泡灌洗术,同时予以行头皮撕脱伤清创缝合术。给予抗感染治疗后,痰培养结果显示:疑似毛霉菌或曲霉菌生长。复查胸部CT显示:两肺纹理稍增多模糊,肺内见大量感染性病灶,部分融合。
他立即与细菌室、北京专家反复沟通,确认患者为细菌合并毛霉菌吸入性肺炎。考虑这种疾病90%以上高死亡率,他并没有放弃,也没有要求转往上级医院,而是与家属耐心细致地沟通,并积极联系感染领域相关专家,仔细制定治疗方案。在基层缺乏抗真菌药物的情况下,利用各种关系为患者从长沙、广州、上海购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经历气管切开术,反复气胸发作,行胸腔闭式引流,不能耐受抗真菌药物出现全身皮疹、肝功能损害。
关键时刻,他大胆重新调整治疗方案,经过2个多月的生死较量,终于把患者从死神手中夺回来,患者康复的那一刻,对于一个家庭,父亲、爱人的重生是多么重要,而这里面一个医生的坚持和执着,对于患者是生死攸关。至今为止,患者每到过节,都会给予全科的医务人员一份祝福,感谢恩人。
“病人”就是“亲人”
在ICU工作5年半来,他不知见了多少,每个危重病人,医护人员 24小时守护,“惊心动魄”的抢救场面一次次上演,他总是能够以最快的身影出现在大家面前,镇定自如的指挥着每一次抢救,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每当回忆起一次次抢救病人的场景,他都感慨地说:“由于这里是24小时无家属陪护的,医护人员在与病人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已经淡化了“病人”的概念,而是把他们当成了朋友,看做是亲人,所以有什么能比把那些已经被我们视为朋友的病人的生命从死神手中夺回来更骄傲、更荣光的事情呢?”
一天早晨,他刚走进病区,突然3号病床呼吸机的报警器就猛然响起,赶忙跑过去一看,只见3床病人的身体在蠕动,两只手在被子上乱抓,碰到了气管插管。护士劝阻时,病人更加狂躁,摆动着头,嘴巴一张一合,企图发出声音,呼吸机不停地发出红色报警。看到这种情况,他走到病人身边,仔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确定病人未发生异常后,握住患者的手安慰说:“知道你现在很难受,所有人都在和你一起努力,希望能早日拔除导管。现在你这样烦躁,对你的病情非常不利,你知道吗?” 病人手臂肌肉松弛了些,动作幅度小了很多。
从医18年来,他总是在教授年青医生,在给病人看病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一个亲切的笑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语、一个握手的细心动作本身就是一味对症良药。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视病人如亲人,从而赢得病人的理解、支持与尊重,减少了医疗纠纷发生。为了强化提高基层的急救水平,他几乎走遍了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每一次下乡授课,都使基层医院医护人员获益良多。多年来,每年来都被医院、卫生局被为先进个人、优秀个人。
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医疗工作者,但他时时刻刻铭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一颗真诚的心,关爱呵护着每一个生命。他让自己从晶莹的水滴中,全方位地折射出绚丽的光芒,无声地照在人们心田里。
鲜花、掌声、荣誉……这一切都未能使他止步不前。他深知,更重要的任务在等待他去完成,他要把白衣天使的意识深植在心中,把爱和温暖洒向每一个人。
来源:市卫计局
作者:办公室
编辑:肖焙丽